读博尔赫斯《诗艺》札记
2025-05-07 作者:呼岩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呼岩鸾,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我学诗至今,读过的诗学著作,有三本印象最深。
第一本是艾青的《诗论》。刚开始人们很感兴趣,作为权威引用,后来直接进口的洋货渐多,人们不感兴趣了。艾青是大诗人,写了不少优秀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是积极分子积极发言。在延安整风时期是积极分子积极批判王实味。在反胡风运动期间是积极分子,对他的恩师胡风反戈一击痛快淋漓。他当时出的第一本诗集无人理睬,胡风把他托举出水面,以后在自己办的《七月》大量发表他的诗作,培养他做了“七月”派第一诗人。艾青坐过国民党监狱,以后当了右派分子被流放。当下年轻人谁读过他的《诗论》呢。在现代中国文学内讧中,他先是失败者,后是胜利者
第二本不是一本,而是阿垅的六篇诗论文章:《散文诗论》《排列片论》《节奏片论》《灵感片论》.《风格片论》《形象片论》。阿垅是《七月》派中仅次于胡风的诗论家。著有诗集《无弦琴》。阿垅的诗论,很多人未看过,想找也找不到。如果能有幸读到,你一定会大惊失色,同一个问题,阿垅的诗观比中外诗论家说得深说得透;别人想不到没说过的,他都想了说了。阿垅是带枪的诗人、作家和学者。他以排长身份参加上海抗战负伤,写了纪实文学《闸北打起来了》。接着写了反映南京抗战失守与屠城的三十万字纪实文学《南京》。阿垅在反胡风运动中坚守良知下场悲惨。阿垅的文学作品与诗论,在当代人的集体失忆中算是消失了。
第三本就是我现在要重读并写札记的博尔赫斯的《诗艺》。
这本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陈重仁译。我于2012年8月18日读毕于深圳围岭山麓的绿景山庄。由于天气的溽暑与阅读的兴奋,汗滴纸页今犹见痕。
阿根廷人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诗论家。他的作品促进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繁荣,跨洋越海扩展到亚洲,中国的莫言成了“魔幻主义”大师,荣获诺奖。博尔赫斯疾呼自由民主是阿根廷大独裁者庇隆的仇敌,受其迫害至深。他成名后在图书馆编制书目养家糊口,曾回忆“当时我已是十分有名的作家——只是在这图书馆是例外。我记得一位同事有一次说到在一部百科全书里,有一个叫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人。他说他弄不明白我与这位名人的姓名和出生日期怎么恰好一样。”多么讽刺,图书馆不认著名作家,因为他的名字没有含金量。
盛产故事的中国也有和阿根廷同类的故事。评论家有两种,一种是名字含金量高文本含金量低;一种是名字含金量低文本含金量高。一大官刊炒作新秀,主编断然选用前者而抛弃后者,并发表极正确的高见:现在谁还看文本,名家给谁说一句话捧场,谁就金光闪闪了。黄金出明星。
博尔赫斯都这样可悲了,独裁头子还不放过他,派他去做禽畜检查员,以保证特供品的安全。他断然拒绝,陷入贫寒。直到屁隆垮台,博尔赫斯没有当诗官文官,而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中引以为荣的最高职位:国立图书馆长和大学文学教授。
《诗艺》是博尔赫斯1968年在哈佛大学六次演讲的记录稿。
这时,博尔赫斯69岁,早就是一个缘于家族遗传全盲失明的瞎子。十年前,他就已接近全盲,“只能看见一片橙橙的黄”。在散文《老虎的金黄》中,他记下一匹南美老虎的悲哀。现在,这个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学艺术上层建筑不平衡,而在贫弱国级产生的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世界第一强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上,向文学精英们演讲诗艺。他的姿态就是一首诗:“他的眼睛会往上看,他的表情温柔中又带点羞涩,好像接触到了文本的世界一样”(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的回忆)。这位盲人大师不用讲稿而信口滔滔,好像看着全世界而宣布自己的心声。他全凭记忆讲述无量经典文本和传世诗歌,涉及全世界文苑包括方块字的中国。他的超强记忆力是惊人的,有一个确凿的例子。这个懂得十几种文字的天才不懂罗马尼亚文,一位罗马尼亚流浪难民诗人用罗文给他读了十段自己写的诗歌,他一下就记住了。六十年后,他又用罗文给人一字不差地背诵了一遍。不过,博尔赫斯的记忆有种倾向,别人的作品记得清楚,自己的作品却经常忘记;胜过只记自己不记别人只说自己不说别人的诗人。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本由于印成文字,而不能被博尔赫斯忘记的《诗芝》六讲吧。
博尔赫斯《诗艺》第一讲,名为《诗之谜》。
谜面就是谜底,有心人一猜就猜出。计有七谜。
(一)“诗中小酌”。读诗写诗很愉悦,但“享受诗是所有愉悦中最重要的”,“我在诗中小酌一番”,微醺半醉时产生“满腔困惑”。
(二)干诗的活是“苦差事”,但得来全不费功夫,“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的”。诗人大胆往前走吧,扑向你的是爱你的诗,不是厄运。
(三)图书馆是博尔赫斯终生的诗意栖居地,他同意爱默生的说法,“图书馆是一个魔法的洞窟,里面住满了死人。当你读过这些书页时,这些死人就能获得重生,就能够再度得到生命”。盖棺论定的死人的诗才值得你读,你读了他们就复活了。我叫李白和杜甫活了,我叫冒耀和海子活了。
(四)博尔赫斯最爱英国伟大诗人济慈,引用了他的诗说诗艺。济慈一生困顿,“声名水上写”。鲁迅先生把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朱湘视为中国的济慈,朱湘不善营生内外交困中自杀殉诗。济慈和朱湘的诗同样优秀,但朱湘更不幸,被意识形态打压污名。
(五)“诗自己创造出自己”。诗的再生动力很强,人类此刻产生的最后一首诗,是人类的第一首诗生育的,只不过是遗传基因密码重编了几组。“一位默默无闻的撒克逊人在北海边岸上所写的诗”,被博尔赫斯看见了.喜欢地说,“这里面可是诗中还有的”。
(六)怎样读诗?“我认为第一次阅读一首诗的感觉才是真实的感觉”,以后“每一次读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一次我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又会再度浮现。而这就是待”。我第一次读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感觉就是如此,那年我十四岁,以后每次读,这样的感觉都未曾脱落。
(七)“一首诗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个问题只对文学史家显得重要”。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代表作都写在他们未出道不是名家的时期。
中国当代诗人王爱红现在已是名家了。当年,他在一个小地方的小工厂里两手油腻拿着一支试电笔,竟写出了传诵至今能被冯至大师喜欢的优秀诗篇——《今天是月亮的一半》《一块打碎的茶色玻璃》《吉他》《列车上的桃子》《又见梨花》等等。王爱红成家后又创建了新诗体“亦截句”。在“亦截句”的参差短行里,他是不是名家,已显得不重要了。
博尔赫娜《诗艺》第二讲,名为《隐喻》。
“所有隐喻都是建立在不同事物的联结之上”,“可以创造许许多多数也数不尽的隐喻”。“很多诗人只能运用雷同且制式的隐喻”。“每一个字都是死去的隐喻”,“必须抛去每个字都是隐喻的概念”。“暗示是隐喻”。“比喻的模式实际上只有十几个而已”,诸如“鲜花喻女人”,“镜子喻时光”……“要发明还不属于既往模式的比喻”。
博尔赫斯的深层意思是,无譬喻不成诗。我想到,无譬喻不成宗教经卷,人不用譬喻说不好话。顶尖的自然科学论文只有数字和公式,但要普及还必须用譬喻。世界是譬喻。
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特别给中国面子,赞美了中国的两个光辉灿烂的比喻。
一个是道教庄周的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为周否?”梦中梦,典型中国梦,人和蝴蝶一个梦。南美的蝴蝶效应来中国了。
一个是中国佛教的譬喻“十方世界”。博尔赫斯正式介绍:“中国人把这个世界叫做‘十方世界’,也有人叫做‘十方人间’”。我有必要详加说明。
在中国佛教中,“十方世界”不是“十地”,不是“十因”,不是六凡四圣的“十界”,不是“十八界”,不是“十如是”,不是“十玄缘起”。这些都属于教理范畴。
在中国佛教中,“十方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属于空间范畴。
“十方世界”一词常在古代过禅的诗中出现。南泉普愿法师《示法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不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全部身心拥抱人间天上三千大千无数维级的世界。《敦煌曲辞·五更转》:“诸佛国,逾十方,但知十方原贯一,决定待入千佛行”。要把十方世界建设成佛国。
当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创作的白话文自由体佛诗取得了最高的功果。他的佛诗就是为位于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十方世界写的。《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念一声阿弥陀的名号/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念到了”,向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顶礼膜拜。《世尊告诉我》:“十方世界有众生/都有生命”,宣布救护所有众生的宏大誓愿。
包容冰已写好四千八百首佛诗,献给2025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节。
博尔赫斯《持世》第三讲,名为《讲故事》。
博尔赫斯关于文学和作家的辩证关系非常辩证。诗人是创造者,是讲故事的人。不分行的故事是小说,分行的故事是史诗,荷马史诗就是分行分出来的。博尔赫斯生活在天主教国家,就认为《圣经·四福音书》是史诗。小说是史诗的退化,小说在崩解,不复与我们同在。小说情节的故事出于少数几个模式。“没有一个人是文学上的亚当”。
中国当代想当“文学上的亚当”的人找不到夏娃,正在不停地转动大脑小头。
中国是佛教大国佛教强国,非常神妙地用汉语翻译了从天竺取回来的佛经。胡适先生认为《法华经》中由“大宅”、“穷子”、“药草”、“化城”、“采珠”、“凿井”、“医师”七个寓言组成的“法华七喻”,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学,是佛教的伟大史诗。
中国是注重历史的国家。鲁迅先生先引用庄周“饰小说以干县令”之论,后说古代中华民族苦累至极,为了苟活,故重实际,轻玄想,易于忘却;故文学上先有诗后有小说,诗歌上多短诗少长时,而无史诗。这不是华夏的悲哀只是华夏的特色。我也见过现代有意为之的史诗,已经成为庙堂蜘蛛网的绳结。笑到最后不一定笑得最好,哭到最后却是最真诚的。
博尔赫斯引用了他很同意的爱伦·坡的一句话,“整篇故事是应该为了最后一句话而创作,而整首诗歌也是为了最后一行而写的”。
诗的最后一行是长在诗歌后面的眼睛,这个诗眼返观全持;又是豹尾一甩,风起高吟。
我很同意这句话,并引中国当代诗人王立世的诗《故乡》为证:
好多人越走越远/我也像旅人一样漂泊/常常站在城市窄小的阳台上/遥望故乡那轮暖暖的月亮//故乡,在众声喧哗中/依然是一个嘹亮的词/我不怕孤独/因为我越孤独,故乡离我越近
唯孤独者有故乡——前面的七行生养了最后一行的更情真悟。诗写得好不好看最后一行。王立世最后一行见真功夫的诗很多。
博尔赫斯的第四讲,名为《文字——音韵与翻译》。
我对这一讲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基本是个外文盲,俄文我倒学过多年,几十年不用,早就还给俄罗斯了,有时在梦中哼哼“鸦捏诗挪油”。年少轻狂时自认俄文学得好,翻译了一首俄文诗发表在黑板报上.引人围观自鸣得意,天真得太过勇敢了。评职称俄文帮了我一次大忙,翻译了一篇前苏联加盟国乌克兰的甜菜种植资料,发表拿到了稿酬。英文学了一学期,对26个字田印象深刻也能用用,ABCD 代替甲乙丙丁。洋气。不过我对博尔赫斯的观点,还是信服的。
“译者——叛徒也”。翻译作品总被认为比原作略逊一筹。逐字翻译是最忠实的翻译(此谓硬译。我有限的翻译都是硬译,谈不上信达雅)。逐字翻译能做出陌生化。神学翻译都是逐字翻译(我读诸佛经、《圣经》《可兰经》悟出了这个道理。神圣的必须逐字以示崇圣)。博尔赫斯是天主教教徒,他特别指出,逐字翻译是由翻译《圣经》衍生的。外国人把外文的《圣经》翻译成中文的《圣经》,中国人把外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的佛经,引发了两个伟大宗教在中国传播实践中的不同状态。鲁迅曾建议把圣经分为旧约、新约两部出版,是对基督徒的宗教感情有点失察。一直以来,我这个文化基督徒,特别想得到一本来华创办了山东济鲁大学的美国基督教牧师麦考文(1836-1908)用山东方言翻译的《圣经》。拜读拜读啊,听听耶稣怎么说俺家乡话。
中国当代诗人在介绍自己的成就时,很重要的一项是作品翻译了多少国外文,有的还翻译成了瑞典文呢。诺奖文学奖大雅大俗,中国广告“诺贝尔瓷砖”贴在哪里?
王爱红出版了一册《王爱红双语诗选》,44首诗作用中外两种文字呈现,原作译作行数相等,想来也是硬译。王爱红介绍自己时,从不提这一亮点,他应当是懂得博尔赫斯关于文字翻译的意思的。
博尔赤赫斯《诗艺》第五讲,名为《诗与思潮》。
看过多次文学潮流的浮纷,博尔赫斯形成了自己的诗观。就像中国的王国维;看过了“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以后,形成了自己的诗观。“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诸多,自成习套”,文学潮流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习套”中沉潜着许多文学观点,待赶海人拾见。
博尔赫斯诗观摘要如下。
诗歌是混种艺术的大杂烩,甚至混有音乐语言。斯蒂文森诗歌“网络”理论,近似互联网微信诗歌否?语言真相:语言不是从图书馆产生的,是人类生活产生了语言。诗人肉体上的老朽是诗歌年轻的智慧。诗歌接受学:先接受诗的美感,再接受诗的意义;诗太美就美得没有意义了。早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文学就相当活跃了,文字之前有思想有诗。不能把文字当成一连串代数符号的组合,文字的起源是魔术,而且文字经由诗歌产生了魔力。期待中最美好的结歌要几个世纪以后才写得出来。写诗的两种方法:平淡无奇与精雕细琢;更重要的更有意义的是一首诗的死活。文字平凡,诗不平凡。博尔赫斯更欣赏前一种写法而且也写文字平淡无奇的诗。应当把隐喻连接到诗人的情绪上。诗人对行歌应有信任感。
中国当代学者诗人陈明火,喜欢以自己的学富五车明火执仗地挑剔名人,他抓过博尔赫斯的诗观,不知要咀嚼出多少新滋新味呢。
博尔赫斯《诗艺》的第六讲,名为《诗人的信条》。
博尔赫斯是公认的大诗人,但自称小诗人。“这个小诗人的诗,我没读过,但我写过,我要议论的就是我自己”。
说这番怪话的大诗人博尔赫斯说出了自己对诗的信条。
(一)诗歌理论只是写诗的工具,不是诗。(二)我读过的东西比我写过的东西重要。(三)所写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要写出来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四)济慈是诗人的榜样。(我知道中国的济慈朱湘写过《哭孙中山》吼叫着召唤中国的自由民主平等,而革命诗人何其芳没有这么“革命”过)。(五)我生命的重心是文字的存在,在于把文字编织成诗。(六)自由诗体比格律诗体难写。(七)当代诗人要跟上当代。(八)不相信表现,(而相信暗示。(九)不矫饰自己的作品。(十)写诗要传达心声,不要考虑读者的反映与自己的利益。
我们中国当代的诗人,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大小的,我们的信条都在自己的诗里了。大文官大诗官只能体会到运用权力的快感,不能体会写诗的快感,不会成为大诗人的。原始森林终会长出一棵棵野生的大树。
读完了《诗艺》六讲,想到中国也有一个人和博尔赫斯一样,有资格到哈佛大学讲讲诗艺。
他就是陈寅恪先生(1890--1969)。他和博尔赫斯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盲人;都是伟大的诗人、作家、和学者;都是大学教授;都到过多国通晓多国文字;都有超强的记忆力,靠记忆讲学写作……而且陈寅恪还更有特别之处,他1920年代曾在哈佛大学读书研究过学问。陈寅恪精通梵文,他的佛学著作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不朽巨著。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后的一位精神贵族,他最看不起郭沫若之辈,最看得起柳如是。
哈佛大学大讲堂里,灯光不要开得那么亮吧。
尊者博尔赫斯和陈寅恪本身就是最明亮的灯,一灯能除千年暗。
是诗人王爱红建议我写博尔赫斯的。写完了,我眼前蓦地跳出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对应着王爱红的小说《肖三的秋天》。一个诗人曲径通幽地走进花园,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光明,逼退了狄金森。
2025年4月5日,深圳仿佛窠
第一本是艾青的《诗论》。刚开始人们很感兴趣,作为权威引用,后来直接进口的洋货渐多,人们不感兴趣了。艾青是大诗人,写了不少优秀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是积极分子积极发言。在延安整风时期是积极分子积极批判王实味。在反胡风运动期间是积极分子,对他的恩师胡风反戈一击痛快淋漓。他当时出的第一本诗集无人理睬,胡风把他托举出水面,以后在自己办的《七月》大量发表他的诗作,培养他做了“七月”派第一诗人。艾青坐过国民党监狱,以后当了右派分子被流放。当下年轻人谁读过他的《诗论》呢。在现代中国文学内讧中,他先是失败者,后是胜利者
第二本不是一本,而是阿垅的六篇诗论文章:《散文诗论》《排列片论》《节奏片论》《灵感片论》.《风格片论》《形象片论》。阿垅是《七月》派中仅次于胡风的诗论家。著有诗集《无弦琴》。阿垅的诗论,很多人未看过,想找也找不到。如果能有幸读到,你一定会大惊失色,同一个问题,阿垅的诗观比中外诗论家说得深说得透;别人想不到没说过的,他都想了说了。阿垅是带枪的诗人、作家和学者。他以排长身份参加上海抗战负伤,写了纪实文学《闸北打起来了》。接着写了反映南京抗战失守与屠城的三十万字纪实文学《南京》。阿垅在反胡风运动中坚守良知下场悲惨。阿垅的文学作品与诗论,在当代人的集体失忆中算是消失了。
第三本就是我现在要重读并写札记的博尔赫斯的《诗艺》。
这本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陈重仁译。我于2012年8月18日读毕于深圳围岭山麓的绿景山庄。由于天气的溽暑与阅读的兴奋,汗滴纸页今犹见痕。
阿根廷人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诗论家。他的作品促进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繁荣,跨洋越海扩展到亚洲,中国的莫言成了“魔幻主义”大师,荣获诺奖。博尔赫斯疾呼自由民主是阿根廷大独裁者庇隆的仇敌,受其迫害至深。他成名后在图书馆编制书目养家糊口,曾回忆“当时我已是十分有名的作家——只是在这图书馆是例外。我记得一位同事有一次说到在一部百科全书里,有一个叫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人。他说他弄不明白我与这位名人的姓名和出生日期怎么恰好一样。”多么讽刺,图书馆不认著名作家,因为他的名字没有含金量。
盛产故事的中国也有和阿根廷同类的故事。评论家有两种,一种是名字含金量高文本含金量低;一种是名字含金量低文本含金量高。一大官刊炒作新秀,主编断然选用前者而抛弃后者,并发表极正确的高见:现在谁还看文本,名家给谁说一句话捧场,谁就金光闪闪了。黄金出明星。
博尔赫斯都这样可悲了,独裁头子还不放过他,派他去做禽畜检查员,以保证特供品的安全。他断然拒绝,陷入贫寒。直到屁隆垮台,博尔赫斯没有当诗官文官,而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中引以为荣的最高职位:国立图书馆长和大学文学教授。
《诗艺》是博尔赫斯1968年在哈佛大学六次演讲的记录稿。
这时,博尔赫斯69岁,早就是一个缘于家族遗传全盲失明的瞎子。十年前,他就已接近全盲,“只能看见一片橙橙的黄”。在散文《老虎的金黄》中,他记下一匹南美老虎的悲哀。现在,这个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学艺术上层建筑不平衡,而在贫弱国级产生的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世界第一强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上,向文学精英们演讲诗艺。他的姿态就是一首诗:“他的眼睛会往上看,他的表情温柔中又带点羞涩,好像接触到了文本的世界一样”(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的回忆)。这位盲人大师不用讲稿而信口滔滔,好像看着全世界而宣布自己的心声。他全凭记忆讲述无量经典文本和传世诗歌,涉及全世界文苑包括方块字的中国。他的超强记忆力是惊人的,有一个确凿的例子。这个懂得十几种文字的天才不懂罗马尼亚文,一位罗马尼亚流浪难民诗人用罗文给他读了十段自己写的诗歌,他一下就记住了。六十年后,他又用罗文给人一字不差地背诵了一遍。不过,博尔赫斯的记忆有种倾向,别人的作品记得清楚,自己的作品却经常忘记;胜过只记自己不记别人只说自己不说别人的诗人。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本由于印成文字,而不能被博尔赫斯忘记的《诗芝》六讲吧。
博尔赫斯《诗艺》第一讲,名为《诗之谜》。
谜面就是谜底,有心人一猜就猜出。计有七谜。
(一)“诗中小酌”。读诗写诗很愉悦,但“享受诗是所有愉悦中最重要的”,“我在诗中小酌一番”,微醺半醉时产生“满腔困惑”。
(二)干诗的活是“苦差事”,但得来全不费功夫,“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的”。诗人大胆往前走吧,扑向你的是爱你的诗,不是厄运。
(三)图书馆是博尔赫斯终生的诗意栖居地,他同意爱默生的说法,“图书馆是一个魔法的洞窟,里面住满了死人。当你读过这些书页时,这些死人就能获得重生,就能够再度得到生命”。盖棺论定的死人的诗才值得你读,你读了他们就复活了。我叫李白和杜甫活了,我叫冒耀和海子活了。
(四)博尔赫斯最爱英国伟大诗人济慈,引用了他的诗说诗艺。济慈一生困顿,“声名水上写”。鲁迅先生把中国现代“新月”派诗人朱湘视为中国的济慈,朱湘不善营生内外交困中自杀殉诗。济慈和朱湘的诗同样优秀,但朱湘更不幸,被意识形态打压污名。
(五)“诗自己创造出自己”。诗的再生动力很强,人类此刻产生的最后一首诗,是人类的第一首诗生育的,只不过是遗传基因密码重编了几组。“一位默默无闻的撒克逊人在北海边岸上所写的诗”,被博尔赫斯看见了.喜欢地说,“这里面可是诗中还有的”。
(六)怎样读诗?“我认为第一次阅读一首诗的感觉才是真实的感觉”,以后“每一次读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一次我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又会再度浮现。而这就是待”。我第一次读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感觉就是如此,那年我十四岁,以后每次读,这样的感觉都未曾脱落。
(七)“一首诗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个问题只对文学史家显得重要”。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代表作都写在他们未出道不是名家的时期。
中国当代诗人王爱红现在已是名家了。当年,他在一个小地方的小工厂里两手油腻拿着一支试电笔,竟写出了传诵至今能被冯至大师喜欢的优秀诗篇——《今天是月亮的一半》《一块打碎的茶色玻璃》《吉他》《列车上的桃子》《又见梨花》等等。王爱红成家后又创建了新诗体“亦截句”。在“亦截句”的参差短行里,他是不是名家,已显得不重要了。
博尔赫娜《诗艺》第二讲,名为《隐喻》。
“所有隐喻都是建立在不同事物的联结之上”,“可以创造许许多多数也数不尽的隐喻”。“很多诗人只能运用雷同且制式的隐喻”。“每一个字都是死去的隐喻”,“必须抛去每个字都是隐喻的概念”。“暗示是隐喻”。“比喻的模式实际上只有十几个而已”,诸如“鲜花喻女人”,“镜子喻时光”……“要发明还不属于既往模式的比喻”。
博尔赫斯的深层意思是,无譬喻不成诗。我想到,无譬喻不成宗教经卷,人不用譬喻说不好话。顶尖的自然科学论文只有数字和公式,但要普及还必须用譬喻。世界是譬喻。
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特别给中国面子,赞美了中国的两个光辉灿烂的比喻。
一个是道教庄周的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梦为周否?”梦中梦,典型中国梦,人和蝴蝶一个梦。南美的蝴蝶效应来中国了。
一个是中国佛教的譬喻“十方世界”。博尔赫斯正式介绍:“中国人把这个世界叫做‘十方世界’,也有人叫做‘十方人间’”。我有必要详加说明。
在中国佛教中,“十方世界”不是“十地”,不是“十因”,不是六凡四圣的“十界”,不是“十八界”,不是“十如是”,不是“十玄缘起”。这些都属于教理范畴。
在中国佛教中,“十方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属于空间范畴。
“十方世界”一词常在古代过禅的诗中出现。南泉普愿法师《示法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不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全部身心拥抱人间天上三千大千无数维级的世界。《敦煌曲辞·五更转》:“诸佛国,逾十方,但知十方原贯一,决定待入千佛行”。要把十方世界建设成佛国。
当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创作的白话文自由体佛诗取得了最高的功果。他的佛诗就是为位于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十方世界写的。《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念一声阿弥陀的名号/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念到了”,向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顶礼膜拜。《世尊告诉我》:“十方世界有众生/都有生命”,宣布救护所有众生的宏大誓愿。
包容冰已写好四千八百首佛诗,献给2025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节。
博尔赫斯《持世》第三讲,名为《讲故事》。
博尔赫斯关于文学和作家的辩证关系非常辩证。诗人是创造者,是讲故事的人。不分行的故事是小说,分行的故事是史诗,荷马史诗就是分行分出来的。博尔赫斯生活在天主教国家,就认为《圣经·四福音书》是史诗。小说是史诗的退化,小说在崩解,不复与我们同在。小说情节的故事出于少数几个模式。“没有一个人是文学上的亚当”。
中国当代想当“文学上的亚当”的人找不到夏娃,正在不停地转动大脑小头。
中国是佛教大国佛教强国,非常神妙地用汉语翻译了从天竺取回来的佛经。胡适先生认为《法华经》中由“大宅”、“穷子”、“药草”、“化城”、“采珠”、“凿井”、“医师”七个寓言组成的“法华七喻”,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学,是佛教的伟大史诗。
中国是注重历史的国家。鲁迅先生先引用庄周“饰小说以干县令”之论,后说古代中华民族苦累至极,为了苟活,故重实际,轻玄想,易于忘却;故文学上先有诗后有小说,诗歌上多短诗少长时,而无史诗。这不是华夏的悲哀只是华夏的特色。我也见过现代有意为之的史诗,已经成为庙堂蜘蛛网的绳结。笑到最后不一定笑得最好,哭到最后却是最真诚的。
博尔赫斯引用了他很同意的爱伦·坡的一句话,“整篇故事是应该为了最后一句话而创作,而整首诗歌也是为了最后一行而写的”。
诗的最后一行是长在诗歌后面的眼睛,这个诗眼返观全持;又是豹尾一甩,风起高吟。
我很同意这句话,并引中国当代诗人王立世的诗《故乡》为证:
好多人越走越远/我也像旅人一样漂泊/常常站在城市窄小的阳台上/遥望故乡那轮暖暖的月亮//故乡,在众声喧哗中/依然是一个嘹亮的词/我不怕孤独/因为我越孤独,故乡离我越近
唯孤独者有故乡——前面的七行生养了最后一行的更情真悟。诗写得好不好看最后一行。王立世最后一行见真功夫的诗很多。
博尔赫斯的第四讲,名为《文字——音韵与翻译》。
我对这一讲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基本是个外文盲,俄文我倒学过多年,几十年不用,早就还给俄罗斯了,有时在梦中哼哼“鸦捏诗挪油”。年少轻狂时自认俄文学得好,翻译了一首俄文诗发表在黑板报上.引人围观自鸣得意,天真得太过勇敢了。评职称俄文帮了我一次大忙,翻译了一篇前苏联加盟国乌克兰的甜菜种植资料,发表拿到了稿酬。英文学了一学期,对26个字田印象深刻也能用用,ABCD 代替甲乙丙丁。洋气。不过我对博尔赫斯的观点,还是信服的。
“译者——叛徒也”。翻译作品总被认为比原作略逊一筹。逐字翻译是最忠实的翻译(此谓硬译。我有限的翻译都是硬译,谈不上信达雅)。逐字翻译能做出陌生化。神学翻译都是逐字翻译(我读诸佛经、《圣经》《可兰经》悟出了这个道理。神圣的必须逐字以示崇圣)。博尔赫斯是天主教教徒,他特别指出,逐字翻译是由翻译《圣经》衍生的。外国人把外文的《圣经》翻译成中文的《圣经》,中国人把外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的佛经,引发了两个伟大宗教在中国传播实践中的不同状态。鲁迅曾建议把圣经分为旧约、新约两部出版,是对基督徒的宗教感情有点失察。一直以来,我这个文化基督徒,特别想得到一本来华创办了山东济鲁大学的美国基督教牧师麦考文(1836-1908)用山东方言翻译的《圣经》。拜读拜读啊,听听耶稣怎么说俺家乡话。
中国当代诗人在介绍自己的成就时,很重要的一项是作品翻译了多少国外文,有的还翻译成了瑞典文呢。诺奖文学奖大雅大俗,中国广告“诺贝尔瓷砖”贴在哪里?
王爱红出版了一册《王爱红双语诗选》,44首诗作用中外两种文字呈现,原作译作行数相等,想来也是硬译。王爱红介绍自己时,从不提这一亮点,他应当是懂得博尔赫斯关于文字翻译的意思的。
博尔赤赫斯《诗艺》第五讲,名为《诗与思潮》。
看过多次文学潮流的浮纷,博尔赫斯形成了自己的诗观。就像中国的王国维;看过了“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以后,形成了自己的诗观。“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诸多,自成习套”,文学潮流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习套”中沉潜着许多文学观点,待赶海人拾见。
博尔赫斯诗观摘要如下。
诗歌是混种艺术的大杂烩,甚至混有音乐语言。斯蒂文森诗歌“网络”理论,近似互联网微信诗歌否?语言真相:语言不是从图书馆产生的,是人类生活产生了语言。诗人肉体上的老朽是诗歌年轻的智慧。诗歌接受学:先接受诗的美感,再接受诗的意义;诗太美就美得没有意义了。早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前,文学就相当活跃了,文字之前有思想有诗。不能把文字当成一连串代数符号的组合,文字的起源是魔术,而且文字经由诗歌产生了魔力。期待中最美好的结歌要几个世纪以后才写得出来。写诗的两种方法:平淡无奇与精雕细琢;更重要的更有意义的是一首诗的死活。文字平凡,诗不平凡。博尔赫斯更欣赏前一种写法而且也写文字平淡无奇的诗。应当把隐喻连接到诗人的情绪上。诗人对行歌应有信任感。
中国当代学者诗人陈明火,喜欢以自己的学富五车明火执仗地挑剔名人,他抓过博尔赫斯的诗观,不知要咀嚼出多少新滋新味呢。
博尔赫斯《诗艺》的第六讲,名为《诗人的信条》。
博尔赫斯是公认的大诗人,但自称小诗人。“这个小诗人的诗,我没读过,但我写过,我要议论的就是我自己”。
说这番怪话的大诗人博尔赫斯说出了自己对诗的信条。
(一)诗歌理论只是写诗的工具,不是诗。(二)我读过的东西比我写过的东西重要。(三)所写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要写出来的,而是我们写得出来的。(四)济慈是诗人的榜样。(我知道中国的济慈朱湘写过《哭孙中山》吼叫着召唤中国的自由民主平等,而革命诗人何其芳没有这么“革命”过)。(五)我生命的重心是文字的存在,在于把文字编织成诗。(六)自由诗体比格律诗体难写。(七)当代诗人要跟上当代。(八)不相信表现,(而相信暗示。(九)不矫饰自己的作品。(十)写诗要传达心声,不要考虑读者的反映与自己的利益。
我们中国当代的诗人,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大小的,我们的信条都在自己的诗里了。大文官大诗官只能体会到运用权力的快感,不能体会写诗的快感,不会成为大诗人的。原始森林终会长出一棵棵野生的大树。
读完了《诗艺》六讲,想到中国也有一个人和博尔赫斯一样,有资格到哈佛大学讲讲诗艺。
他就是陈寅恪先生(1890--1969)。他和博尔赫斯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盲人;都是伟大的诗人、作家、和学者;都是大学教授;都到过多国通晓多国文字;都有超强的记忆力,靠记忆讲学写作……而且陈寅恪还更有特别之处,他1920年代曾在哈佛大学读书研究过学问。陈寅恪精通梵文,他的佛学著作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不朽巨著。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后的一位精神贵族,他最看不起郭沫若之辈,最看得起柳如是。
哈佛大学大讲堂里,灯光不要开得那么亮吧。
尊者博尔赫斯和陈寅恪本身就是最明亮的灯,一灯能除千年暗。
是诗人王爱红建议我写博尔赫斯的。写完了,我眼前蓦地跳出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对应着王爱红的小说《肖三的秋天》。一个诗人曲径通幽地走进花园,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光明,逼退了狄金森。
2025年4月5日,深圳仿佛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