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甫谈论诗歌(诗歌)
2025-11-20 作者:王晓波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晓波:中国作协会员、中山市诗歌学会主席、《香山诗刊》主编。
秋夜,我在案头翻开《杜工部集》
纸页间浮动着沉水香,像一截未燃尽的烛芯
唐时的雨正漫过浣花溪的苔痕
滴在我砚台里,溅起半枚宋版的月
案头的台灯突然暗了暗
风裹着湿冷的秋意叩窗,我听见
茅檐下的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
抬头时,你正立在书影里
青衫沾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的墨渍
袖角还滴着稚子索粥的余温
“子美先生,可容我讨教一二?”
你抚过书脊,指尖停在“三吏三别”处
“我写‘朱门酒肉臭’时,总怕笔太轻
压不住人间的骨殖”
我指给你看电子屏
滚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全息注脚——
“当年在秋风破屋前
我数着漏雨的瓦缝,数到白发”
你笑,眼角的沟壑里沉淀着
一千二百年的霜,“如今倒好
人间有了能装下万家的法器”
我们说起诗歌。你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每个字都要在喉间煨三年
“像熬一剂药,要苦得透骨”
我翻开新写的稿纸,上面沾着
楼下早餐铺的热气:“卖豆浆的阿婆
总把‘温暖’二字,熬进瓷碗的裂纹”
你忽然提起《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可我见不得人间的苦——”
我指着窗外,社区志愿者正给老人送菜
湿滑的台阶上,他们的脚印
和当年你在羌村踏过的泥印
是否同样温热?
你拾起案头半页诗稿
是我刚写的《致杜子美》:
“千年后的雨,仍打在茅檐上
有人正用新的墨,重写/旧年的霜”
你摩挲着纸边,竹杖轻叩出
《秋兴八首》的平仄:
“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接:“巫山巫峡气萧森——”
雨声突然密了,打湿我们的声音
卷成一枚带泥的菊,别在
唐时的破瓦与今夕的窗棂
手机在此时震动,是社区群消息:
“寒潮将退,菜筐已满,灯未眠”
你望着屏幕里跳动的光点,轻声说:
“你看,有些痛
原是天地写给我们的,同一首诗”
雨停时,月光漫过《秋兴八首》的残页
上面有我新添的句子:
“千年前沾着粥渍的青衫
正与我共执一支笔/在时光的宣纸上
重画/人间的温度”
而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忽然微颤——
是唐时的雨滴在敲打今夜的键盘
我们共同署名的诗行末端
秋风吹不散的,是那碗
跨越千年的小米粥
始终在人间灶台上冒着热气
原载:《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责编:李嘉瑶
纸页间浮动着沉水香,像一截未燃尽的烛芯
唐时的雨正漫过浣花溪的苔痕
滴在我砚台里,溅起半枚宋版的月
案头的台灯突然暗了暗
风裹着湿冷的秋意叩窗,我听见
茅檐下的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
抬头时,你正立在书影里
青衫沾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的墨渍
袖角还滴着稚子索粥的余温
“子美先生,可容我讨教一二?”
你抚过书脊,指尖停在“三吏三别”处
“我写‘朱门酒肉臭’时,总怕笔太轻
压不住人间的骨殖”
我指给你看电子屏
滚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全息注脚——
“当年在秋风破屋前
我数着漏雨的瓦缝,数到白发”
你笑,眼角的沟壑里沉淀着
一千二百年的霜,“如今倒好
人间有了能装下万家的法器”
我们说起诗歌。你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每个字都要在喉间煨三年
“像熬一剂药,要苦得透骨”
我翻开新写的稿纸,上面沾着
楼下早餐铺的热气:“卖豆浆的阿婆
总把‘温暖’二字,熬进瓷碗的裂纹”
你忽然提起《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可我见不得人间的苦——”
我指着窗外,社区志愿者正给老人送菜
湿滑的台阶上,他们的脚印
和当年你在羌村踏过的泥印
是否同样温热?
你拾起案头半页诗稿
是我刚写的《致杜子美》:
“千年后的雨,仍打在茅檐上
有人正用新的墨,重写/旧年的霜”
你摩挲着纸边,竹杖轻叩出
《秋兴八首》的平仄:
“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接:“巫山巫峡气萧森——”
雨声突然密了,打湿我们的声音
卷成一枚带泥的菊,别在
唐时的破瓦与今夕的窗棂
手机在此时震动,是社区群消息:
“寒潮将退,菜筐已满,灯未眠”
你望着屏幕里跳动的光点,轻声说:
“你看,有些痛
原是天地写给我们的,同一首诗”
雨停时,月光漫过《秋兴八首》的残页
上面有我新添的句子:
“千年前沾着粥渍的青衫
正与我共执一支笔/在时光的宣纸上
重画/人间的温度”
而砚台里未干的墨痕忽然微颤——
是唐时的雨滴在敲打今夜的键盘
我们共同署名的诗行末端
秋风吹不散的,是那碗
跨越千年的小米粥
始终在人间灶台上冒着热气
原载:《澳门日报》2025年11月19日《镜海》副刊,责编:李嘉瑶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