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周占林

路子笔下的乡土与记忆

——《路子诗选》序

2025-11-05 作者:周占林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周占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主编,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
  与路子相识已久,最早是在他主办的《天涯诗刊》上看到他的名字,接着读到他的诗歌,慢慢地印象就深了。一个热爱诗歌,又愿意为诗歌发展出力出钱的诗人是值得让人尊敬的。随后,在几次诗歌活动中相遇,有一种相遇恨晚的感觉。他为人真诚,热情,他的酒和他的诗一样,让人在品味与酒意中,感悟他灵魂的鸣唱。
  路子的这本《路子诗选》,是我刚刚结束“周游天下”收到的,诗友白恩杰发给我的时候,我仍沉浸在自驾游的惬意中,脑子里全是祖国大好河山。而这本诗集,犹如一杯醇厚的美酒,让我的精神享受得到升华。路子的诗集,把他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山西浓厚的历史时空交织在一起,语言深沉,写作上不炫技,修辞上不喧哗。让我通过他的文本看到他对自然和乡土的那种留恋与记忆的深情。无论是太行山的壮丽、晋地风土的秀美,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在山西的文化寻根和心灵朝圣。
  路子的这部诗辑,分为三个部分,每一辑的名字都独特而有韵味,就像一条条太行山的神秘山路,引领我们抵达不同维度不同风景的精神高地。第一辑以“我把你的身体当作天堂,我把美分五次给你”开篇,这充满了宗教般的献祭意味标题,让人遐思,是爱人?是土地?是故乡?还是哪些无可言说的时间和某种永恒的存在?路子用他独有的文本方式,将不同的美拆解,让读者于阅读中,体悟一种私密和庄重。他的语言表达,脱离了直白的情感宣泄,是建立在具体意象之上的精神升华。比如开篇的《大漠与胡杨》,“一幅巨大的荒凉背景从天而泻”,一瞬间,让你猝不及防地撞入一幅精美画卷,那种撞击,那种纯粹,把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的命运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是宇宙意志还是胡杨命运?”叩击灵魂的追问,让他的诗歌脱离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提升为哲思的高度。胡杨不再是胡杨,而成为一种象征——坚韧、孤独、沉默的守望者,正如诗人自己行走于太行深山时的身影。当我们从《小院的光辉》《枯荷》《中秋之夜》的阅读中无法自拔时,那种静谧与内敛,在如画的叙述里,我们从细微处看到作者的深情。《小院的光辉》里,“流水的木桥上我的灵魂又一次/得到漂洗”,轻描淡写,却道尽了都市人对精神净化的渴望。那座小院,凝聚了作者无数难忘的记忆,成为心灵栖居的另一处精神空间。让蛙鸣虫声在诗行中重现,“光阴连同虚拟的归期一起没有下文”——这种典型的中国式乡愁,在诗人的笔下,欲说还休,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那抹柔软,在岁月静深中轻轻的叹息。
  如果说第一辑侧重于情感与意象的营造,那么第二辑则明显增强了历史意识与文化反思。《郭峪古堡》《嘉峪关的明长城》《云冈石窟》《黄崖洞》,重构了诗人对中华文明遗迹的巡礼。他不再是以一个游客的眼光猎奇,而是以朝圣者的心态,诗人的敏感,用诗意去触摸那些斑驳的墙砖和风化的佛像。在《郭峪古堡》中,“我慌忙躲闪城墙的垛口/还来不及进攻/早被那坚不可摧的工事/稳稳地挡在护城河外”,身体的退却是一种本能,而面对厚重历史时的心理震颤,则是诗人试图通过抚摸墙砖、试探石灰缝隙来“惊现先祖遗落的密码”,饱含敬意的诗人,从历史的留痕中,看到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历史画面。在《黄崖洞》中,“那鲜血染红的岁月/就化作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诗人愿意成为“打着绑腿的战士中的一个”,愿为祖国举起大刀,这份情感真挚而不煽情,庄严而不空洞。当他写下“我默默的向一间十平米的小石屋致敬/那是左权将军的婚房/那也是一个人灵魂的灯塔”时,个体与民族的命运在此交汇,私人情感升华为集体记忆。这不是单一的历史叙述,而是一个在花花世界里没有沉沦的诗人独醒,让他的怀古之作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其实我们握住的是一些叫潮湿的动词”是第三辑的标题,这极具诗意与哲学意味的命名,让人无不眼前一亮。“潮湿的动词”是什么?或许是“行走”“饮酒”“凝视”“怀念”……它们不是干枯的概念,而是带着体温、气息与情绪的生命行为。“晋义涌”是作者独有的一种精酿,我也常常在微醺里,想象一个诗人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才能酿造出如此美酒。《雪夜饮酒》《让我们举起晋义涌》《晋义涌,我的好兄弟》三首诗,构成了一组关于酒神精神的优秀诗歌。酒在这里不仅是饮品,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天地的媒介。他说:“一杯,就可以让夕阳醉倒在河面上/两杯,就可以让月亮登上析城山”,典型的浪漫主义夸张,透露出诗人内心对自由境界的向往。酒成了打破现实桎梏的语言,成了释放压抑情感的出口。而“晋义涌”这个名字本身也富有深意——“晋”是地域,“义”是精神,“涌”是力量,三者合一,恰似这片土地的性格:厚重、忠义、奔放。每年我都会收到路子的“晋义涌”,这不仅仅是纯粮做的酒,更是他用太行精神铸造的一张金色名片。他脚下的每一条路,身边的每一座山,在他饮下的每杯酒里,都映射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理解。
  路子的这种乡土与记忆,在细腻婉约里,有山西男子汉的粗犷与伟岸,他的语言干净而不失力度,意象丰富而不过于堆砌,他的情感真挚而不流于滥情。在个人经验与公共记忆之间,他找到了平衡点,让他的诗歌不但有个体心灵的独白,更为这时代,写下了不一样的精神见证。
  在这样一个时刻,能读到一本这样的诗集,让我感悟颇多,也许是我和作者都有一样的乡村情结,都有一样的精神追求。感谢路子,在我环游中国刚刚结束之际,提供一本这么好的精神食粮,让我发现,诗意不但在远方,更在我们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