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地接生
——以廖志理的短诗为例
2025-11-21 09:15:18 作者:聂茂 浦歌 | 来源:今古传奇 | 阅读: 次
原载《今古传奇》 2025年7月中旬刊。
廖志理近年来致力于自然诗的创作,他的诗,非常有特色:注重文字的张力,追求语言的凝炼,表述委婉、含蓄,意象清新、不落俗套,文本诗意充沛、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这些特点与他对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承继、创新性发展有关。他写诗,写的是跳出诗歌圈套之外的诗,是纯粹的诗,将大道奥秘涵蕴于内心,构建于文本,有温度,有湿度,也有厚度。这种厚度,不是指诗歌的长度,不是指一排排文字的堆积,更不是有意将情感推动得激动澎湃;相反,他的厚度是建立在诗意淡白的背景上,是克制的书写,是将谷粒像金子一样散在田野,散在大地,散在农家的禾场上。这样的诗,我喜欢,它具有一种灵动明媚的美学品质,呈现出新鲜独特的意趣与气象。
我们知道,人的肉体寄居于自然,在天地间生存。每个诗人都有一片心灵的净土,这净土极有可能就是出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终将归于斯。这样的地方,既是诗人的出发点,也是灵魂的最后归宿,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桃花源。我国文化崇尚“天人感应”,将人的灵魂和大自然构建起了无形而紧密的联系,而与自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绵延不绝。廖志理深谙此理,因此,他这些年的诗歌实践,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追求,对故土眷恋、对自然敬畏,不求繁华,返朴归真。诗人对自然和谐、情理感应的探究,切中了当代工业信息社会背景下人类内心的追求与精神的命门。
生于湖湘之地的廖志理,以栖居者的从容心态平和书写,不张扬,不喧闹,聚焦生命本真,使创作充溢着一种“为大地接生”的神性气息。卢桢先生的评论指出,廖志理的诗歌美学特质在于“向古典的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复归,氤氲朴素独到、清新传神的禅意气息,营造人类精神的诗意栖居之所”(参见卢桢《新自然诗的美学精神——论廖志理组诗<秋天的边界>》,载《鸭绿江》2020年11期)。这种美学特质中奔涌的生命气息,生发于原生态的自然脉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蓬勃的生命活力,这种表达深刻影响着廖志理对场景与意象的独特书写和融汇使用、对时间与自然规律的理解及情感抒发,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从廖志理发表在《诗刊》2021年9月上半月刊的十一首诗作中,选取四首短诗为例,来探讨诗人融汇物我形态、表达情感思悟的奇妙之处。从中不难看出,以“为大地接生”的庄重感与仪式感来对待写作,这样的诗,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喜爱。
廖志理的这四首短诗都与自然有关,或者说,此时的诗人只是一名自然的观察者与交流者。诗歌中的植物与动物意象充盈着强烈的生命美感,竹子、柿子、白头翁、桃花、枇杷等山林田园之物层出不穷。但不同于山水诗歌当中常见的“就物写物”或“就物谈景”的笔法,廖志理的诗将自然中的人与物彼此勾连,将人类的内心与自然风光中的景象、物体的质理合而为一,绽放出深厚而震撼的情感和哲思。
例如《这么好的春天》中,“这么好的春天/一只白头翁飞来/它急白了头发/急急寻找什么/我没有听懂/桃花也没有听懂/桃花已经燃烧”。在“我”对美好春天发出感叹时,骤然出现了一只白头翁,而它所寻找的东西,却是正在感受盛大春天的“我”与桃花所不能理解的,这也恰恰体现了廖志理对自然意象的独特理解。白头翁作为飞禽具有很强的空间跨越性,它所带来的意味更像是一种纵横层面交错的预兆,其寻找的是“我”与桃花短窄视野还不能预期到的“不能回返”的春天,一种难以重来的美好——白头翁想要再次遇见并留住的春天。而时空意义上相对滞后的“我”和桃花,一个懈怠春天,“这么好的春天/我不急/春天也不急”;另一个则在极力放纵享受,“桃花已经燃烧”。这么好的春天,这么好的自然,我们还不能感受到“物哀”,但白头翁在诗歌中却早就传递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物哀”之情。
接着,“我”将岁月与雨水作比,给予无形的岁月以具体的自然媒介的衬托,使之更加具象化,表达时间如流水般急匆匆而无返,又将桃花生命力的盛开比作一场燃烧的火。诗人在体悟自然的过程中,将自然规律与自身的情感体验彼此融汇,体悟桃花的开落是“不可搅扰”的生物自然规律,这也是春天终将逝去的“物哀”体现,乃全诗的要义所在。
这首小诗的最后,廖志理将视角迁移至流水这一自然意象,让无形、无色、无法回头的流水去“打探消息”,将思维的触角放于四野,而“不能回返”的可以是独一无二的春,已经消逝的桃花、流水,亦或匆匆岁月。答案无解亦无需解,留白恰如自然般无穷无尽。
廖志理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自上至下、自近及远的时间表述方式,其中伴随着各类风雨、花木之类的意象的引入。在四首短诗当中,时间概念的出现或伴随着自然事物的生发、衰落,如“岁月在落”“桃花开了/桃花落了”;或以涤荡一切的风雨意象进行表达,“雨水未来/清风已至”“唉,恍惚的人间/又是一场雨过”。时间被诗人借以物象的媒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而诗人也在媒介之中体会无形的岁月,将无化有,以淡泊常态的自然风景构想虚无空灵的诗性时空,形成廖志理独特的自然时间观念与表述方式。
不妨来看这首《见维山》。廖志理非常巧妙地运用自然规律阐释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他用竹子与柿子表现了世间人物生存时的状态,有着自己不落窠臼的思考角度:竹子作为传统高洁君子的形象让人往往忽视其空心的本质,在清风中摇晃出虚无的影子;柿子则以外在的美好迎合人心的欢乐。“我”却两手空空,捉住构树的叶子,体会个体本身的价值所在。这片叶子,也并非随意出现。构树易生长、使用价值广泛,其叶子的黄枯都代表着一份贡献的价值与时间的变换,而“我”所追求的便是这样一份踏实的价值,而不像那虚妄的高洁“竹子”或是外表俏皮的柿子。“我”所做的“低眉,敛手”,都是对自身行为的规束,脱离了复杂的世俗伪装而思考自然个体存在的意义,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自然的枯荣,将自然中个体真实价值的衡量纳入叶子与此世的讨论当中,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从廖志理的诗歌当中,我们能够发现他有着看待自然法则运行的“大仁不仁”的冷静,生发着来自物哀的忧郁,也有自然蓬勃发展的朝气、信心。虽然几种情感看似矛盾,却也十分合理,因为大自然的规律本就是“春夏秋冬”的往复循环,有生长的喜悦,也有凋零的悲伤。
正如这首《枇杷》所叙写的,诗人借青绿的枇杷着急窥探成熟的模样,象征纯洁无忧而向往成长的少年,满怀着生机与希望。所以当“我”将视线转向自身时,也会想要“重回枝头”,其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情怀的热爱与向往,也有一种年华老去的伤感。因为自然的现实便是如此残酷,岁月已然消逝,即便是个体期望可以用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方式佯装年轻,可是曾经一路同行的少年人却已经分离甚至逝去,这样孤单的重返必然无法实现。所以在“恍惚的人间”里,自然再次赐予“我”清醒的雨,使得甜蜜包裹下无法逃离的酸涩与隐忍,在雨水的冲刷当中清晰裸露,暴露在自然当中,使人颤栗于情感克制与无法抗拒自然衰亡的悲哀,诗人的情感喷涌由枇杷引发,最终蔓延于对自然的思考、对人的生存的思考。
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予了廖志理明媚的朝气、深沉的悲哀,也给予了他创作中奇妙的物我交融体验,以及生命的蓬勃与反抗精神。对于理想的追逐,廖志理单纯、执着,义无反顾,正如他《水边的桃林》中表现的:“桃花在水里看见自己/会不会惊呆/就像一个人/突然看见了自己的理想/那么红/那么红/在水里/或者不在水里/已不能计较那么多”。盛放的桃花,在水面中映出倒影。实体与倒影的自然联系,成为了“我”以己度“花”的粘合点。在水中的是桃花绽放的倒影,不在水里便是“我”追求的理想,情感的桥梁通过自然事物而搭建。诗歌的结尾,现实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之“火”,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被点燃,而诗人却以昂扬的姿态表明了自己对于理想不屈的追逐——“我们还不是灰烬”。理想的花朵仍然可以绽开,只要存在,便从未败落。自然的运行便是如此,冷酷却永远给予着适者生存的可能,而人所秉持的坚韧心魂也为自然的全景画卷增添了不败的一笔,达成了自然和人性之间相互的馈赠。只有将身心投向自然、栖居于自然,才能够探索领略作者的自然心境。其实,“桃花在水里看见自己/会不会惊呆”,这样微妙的诗句,分明是人与自己、与自然、与世界相遇的瞬间!这首短诗,包孕着多么无尽的意味与无穷的奥秘。
廖志理把这样的写作归于“新自然诗”,这类诗歌与自然联在一起,给人一种美好的对于诗意栖居的向往。在这样的诗歌中,“自然”便是诗人的精神原点。于廖志理而言,亦无例外。他将“自然”带入现代性的追求中,努力抚慰现代生活的伤痛与苦闷,回归大自然,呼吸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通过这四首短诗,不难看出,作为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参与者,廖志理从不同的着力点聚焦天地万物,以“为大地接生”的敬畏之心,将美好的整体性感知赋能生命性的自然意象,将心灵的感动与命运的幽微传递到每一位读诗、品诗者的心中。这样美妙深刻而又轻盈神秘的诗歌,就是诗人真情流露的、朝着现代性开放的天然牧歌,突破了旧有山水田园诗的樊篱,拓展了新世纪诗歌创作的言说空间。
附录:廖志理短诗四首
一、这么好的春天
这么好的春天
一只白头翁飞来
它急白了头发
急急寻找什么
我没听懂
桃花也并没有听懂
桃花已经燃烧
这么好的春天
我不急
春天也不急
我知道此时的雨水在落
岁月在落
却不能救火
桃花开了
桃花落了
这夭亡不可搅扰
物哀无尽
不可言说
流水在打探
一个不能回返的
消息
二、见维山
竹子以空心摇出虚无
柿子以灯笼摆作喜宴
雨水未来
清风已至
我两手空空
低眉,敛手
只以一片构树的叶子
论一论此世的,枯与黄……
三、枇杷
她执意要黄
从绿色的门扉间探出头来
一簇簇的笑声
也是灿烂的
我也想重回枝头
与群星嘻戏
只是一起捕风的亲人早已失散
有的已坠入泥尘
唉,恍惚的人间
又是一场雨过
一罐罐的蜜糖里
我们要怀抱多少酸涩
而隐忍的颤栗?
四、水边的桃林
桃花在水里看见自己
会不会惊呆
就像一个人
突然看见了自己的理想
那么红
那么红
在水里
或者不在水里
已不能计较那么多
有人在春天放火
我们还不是灰烬
【作者简介】
聂茂,知名诗人、作家、评论家,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手机:13548968139)
浦歌,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诗人简介】
廖志理,文学创作一级,湖南省娄底市作家协会主席。曾参加《诗刊》社青春诗会(1995)及青春回眸诗会(2021),出席全国第五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2001)及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1)。已出版《文艺湘军百家文库·诗歌方阵·廖志理卷》《曙光的微尘》等;2025年10月,其诗集《最好的人间》由《诗刊》社选编列入“新时代诗库”出版。
我们知道,人的肉体寄居于自然,在天地间生存。每个诗人都有一片心灵的净土,这净土极有可能就是出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终将归于斯。这样的地方,既是诗人的出发点,也是灵魂的最后归宿,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桃花源。我国文化崇尚“天人感应”,将人的灵魂和大自然构建起了无形而紧密的联系,而与自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绵延不绝。廖志理深谙此理,因此,他这些年的诗歌实践,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追求,对故土眷恋、对自然敬畏,不求繁华,返朴归真。诗人对自然和谐、情理感应的探究,切中了当代工业信息社会背景下人类内心的追求与精神的命门。
生于湖湘之地的廖志理,以栖居者的从容心态平和书写,不张扬,不喧闹,聚焦生命本真,使创作充溢着一种“为大地接生”的神性气息。卢桢先生的评论指出,廖志理的诗歌美学特质在于“向古典的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复归,氤氲朴素独到、清新传神的禅意气息,营造人类精神的诗意栖居之所”(参见卢桢《新自然诗的美学精神——论廖志理组诗<秋天的边界>》,载《鸭绿江》2020年11期)。这种美学特质中奔涌的生命气息,生发于原生态的自然脉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蓬勃的生命活力,这种表达深刻影响着廖志理对场景与意象的独特书写和融汇使用、对时间与自然规律的理解及情感抒发,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从廖志理发表在《诗刊》2021年9月上半月刊的十一首诗作中,选取四首短诗为例,来探讨诗人融汇物我形态、表达情感思悟的奇妙之处。从中不难看出,以“为大地接生”的庄重感与仪式感来对待写作,这样的诗,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喜爱。
廖志理的这四首短诗都与自然有关,或者说,此时的诗人只是一名自然的观察者与交流者。诗歌中的植物与动物意象充盈着强烈的生命美感,竹子、柿子、白头翁、桃花、枇杷等山林田园之物层出不穷。但不同于山水诗歌当中常见的“就物写物”或“就物谈景”的笔法,廖志理的诗将自然中的人与物彼此勾连,将人类的内心与自然风光中的景象、物体的质理合而为一,绽放出深厚而震撼的情感和哲思。
例如《这么好的春天》中,“这么好的春天/一只白头翁飞来/它急白了头发/急急寻找什么/我没有听懂/桃花也没有听懂/桃花已经燃烧”。在“我”对美好春天发出感叹时,骤然出现了一只白头翁,而它所寻找的东西,却是正在感受盛大春天的“我”与桃花所不能理解的,这也恰恰体现了廖志理对自然意象的独特理解。白头翁作为飞禽具有很强的空间跨越性,它所带来的意味更像是一种纵横层面交错的预兆,其寻找的是“我”与桃花短窄视野还不能预期到的“不能回返”的春天,一种难以重来的美好——白头翁想要再次遇见并留住的春天。而时空意义上相对滞后的“我”和桃花,一个懈怠春天,“这么好的春天/我不急/春天也不急”;另一个则在极力放纵享受,“桃花已经燃烧”。这么好的春天,这么好的自然,我们还不能感受到“物哀”,但白头翁在诗歌中却早就传递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物哀”之情。
接着,“我”将岁月与雨水作比,给予无形的岁月以具体的自然媒介的衬托,使之更加具象化,表达时间如流水般急匆匆而无返,又将桃花生命力的盛开比作一场燃烧的火。诗人在体悟自然的过程中,将自然规律与自身的情感体验彼此融汇,体悟桃花的开落是“不可搅扰”的生物自然规律,这也是春天终将逝去的“物哀”体现,乃全诗的要义所在。
这首小诗的最后,廖志理将视角迁移至流水这一自然意象,让无形、无色、无法回头的流水去“打探消息”,将思维的触角放于四野,而“不能回返”的可以是独一无二的春,已经消逝的桃花、流水,亦或匆匆岁月。答案无解亦无需解,留白恰如自然般无穷无尽。
廖志理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自上至下、自近及远的时间表述方式,其中伴随着各类风雨、花木之类的意象的引入。在四首短诗当中,时间概念的出现或伴随着自然事物的生发、衰落,如“岁月在落”“桃花开了/桃花落了”;或以涤荡一切的风雨意象进行表达,“雨水未来/清风已至”“唉,恍惚的人间/又是一场雨过”。时间被诗人借以物象的媒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而诗人也在媒介之中体会无形的岁月,将无化有,以淡泊常态的自然风景构想虚无空灵的诗性时空,形成廖志理独特的自然时间观念与表述方式。
不妨来看这首《见维山》。廖志理非常巧妙地运用自然规律阐释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他用竹子与柿子表现了世间人物生存时的状态,有着自己不落窠臼的思考角度:竹子作为传统高洁君子的形象让人往往忽视其空心的本质,在清风中摇晃出虚无的影子;柿子则以外在的美好迎合人心的欢乐。“我”却两手空空,捉住构树的叶子,体会个体本身的价值所在。这片叶子,也并非随意出现。构树易生长、使用价值广泛,其叶子的黄枯都代表着一份贡献的价值与时间的变换,而“我”所追求的便是这样一份踏实的价值,而不像那虚妄的高洁“竹子”或是外表俏皮的柿子。“我”所做的“低眉,敛手”,都是对自身行为的规束,脱离了复杂的世俗伪装而思考自然个体存在的意义,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自然的枯荣,将自然中个体真实价值的衡量纳入叶子与此世的讨论当中,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从廖志理的诗歌当中,我们能够发现他有着看待自然法则运行的“大仁不仁”的冷静,生发着来自物哀的忧郁,也有自然蓬勃发展的朝气、信心。虽然几种情感看似矛盾,却也十分合理,因为大自然的规律本就是“春夏秋冬”的往复循环,有生长的喜悦,也有凋零的悲伤。
正如这首《枇杷》所叙写的,诗人借青绿的枇杷着急窥探成熟的模样,象征纯洁无忧而向往成长的少年,满怀着生机与希望。所以当“我”将视线转向自身时,也会想要“重回枝头”,其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情怀的热爱与向往,也有一种年华老去的伤感。因为自然的现实便是如此残酷,岁月已然消逝,即便是个体期望可以用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方式佯装年轻,可是曾经一路同行的少年人却已经分离甚至逝去,这样孤单的重返必然无法实现。所以在“恍惚的人间”里,自然再次赐予“我”清醒的雨,使得甜蜜包裹下无法逃离的酸涩与隐忍,在雨水的冲刷当中清晰裸露,暴露在自然当中,使人颤栗于情感克制与无法抗拒自然衰亡的悲哀,诗人的情感喷涌由枇杷引发,最终蔓延于对自然的思考、对人的生存的思考。
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予了廖志理明媚的朝气、深沉的悲哀,也给予了他创作中奇妙的物我交融体验,以及生命的蓬勃与反抗精神。对于理想的追逐,廖志理单纯、执着,义无反顾,正如他《水边的桃林》中表现的:“桃花在水里看见自己/会不会惊呆/就像一个人/突然看见了自己的理想/那么红/那么红/在水里/或者不在水里/已不能计较那么多”。盛放的桃花,在水面中映出倒影。实体与倒影的自然联系,成为了“我”以己度“花”的粘合点。在水中的是桃花绽放的倒影,不在水里便是“我”追求的理想,情感的桥梁通过自然事物而搭建。诗歌的结尾,现实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之“火”,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被点燃,而诗人却以昂扬的姿态表明了自己对于理想不屈的追逐——“我们还不是灰烬”。理想的花朵仍然可以绽开,只要存在,便从未败落。自然的运行便是如此,冷酷却永远给予着适者生存的可能,而人所秉持的坚韧心魂也为自然的全景画卷增添了不败的一笔,达成了自然和人性之间相互的馈赠。只有将身心投向自然、栖居于自然,才能够探索领略作者的自然心境。其实,“桃花在水里看见自己/会不会惊呆”,这样微妙的诗句,分明是人与自己、与自然、与世界相遇的瞬间!这首短诗,包孕着多么无尽的意味与无穷的奥秘。
廖志理把这样的写作归于“新自然诗”,这类诗歌与自然联在一起,给人一种美好的对于诗意栖居的向往。在这样的诗歌中,“自然”便是诗人的精神原点。于廖志理而言,亦无例外。他将“自然”带入现代性的追求中,努力抚慰现代生活的伤痛与苦闷,回归大自然,呼吸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通过这四首短诗,不难看出,作为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参与者,廖志理从不同的着力点聚焦天地万物,以“为大地接生”的敬畏之心,将美好的整体性感知赋能生命性的自然意象,将心灵的感动与命运的幽微传递到每一位读诗、品诗者的心中。这样美妙深刻而又轻盈神秘的诗歌,就是诗人真情流露的、朝着现代性开放的天然牧歌,突破了旧有山水田园诗的樊篱,拓展了新世纪诗歌创作的言说空间。
附录:廖志理短诗四首
一、这么好的春天
这么好的春天
一只白头翁飞来
它急白了头发
急急寻找什么
我没听懂
桃花也并没有听懂
桃花已经燃烧
这么好的春天
我不急
春天也不急
我知道此时的雨水在落
岁月在落
却不能救火
桃花开了
桃花落了
这夭亡不可搅扰
物哀无尽
不可言说
流水在打探
一个不能回返的
消息
二、见维山
竹子以空心摇出虚无
柿子以灯笼摆作喜宴
雨水未来
清风已至
我两手空空
低眉,敛手
只以一片构树的叶子
论一论此世的,枯与黄……
三、枇杷
她执意要黄
从绿色的门扉间探出头来
一簇簇的笑声
也是灿烂的
我也想重回枝头
与群星嘻戏
只是一起捕风的亲人早已失散
有的已坠入泥尘
唉,恍惚的人间
又是一场雨过
一罐罐的蜜糖里
我们要怀抱多少酸涩
而隐忍的颤栗?
四、水边的桃林
桃花在水里看见自己
会不会惊呆
就像一个人
突然看见了自己的理想
那么红
那么红
在水里
或者不在水里
已不能计较那么多
有人在春天放火
我们还不是灰烬
【作者简介】
聂茂,知名诗人、作家、评论家,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手机:13548968139)
浦歌,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诗人简介】
廖志理,文学创作一级,湖南省娄底市作家协会主席。曾参加《诗刊》社青春诗会(1995)及青春回眸诗会(2021),出席全国第五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2001)及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1)。已出版《文艺湘军百家文库·诗歌方阵·廖志理卷》《曙光的微尘》等;2025年10月,其诗集《最好的人间》由《诗刊》社选编列入“新时代诗库”出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