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超现实的幻觉与对现实困境的观照相交融

——读唐德亮的《深处》

2025-11-04 16:31:16 作者:吴开晋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开晋:著名诗论家、诗人,曾任吉林大学写作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唐德亮是近年来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诗人。他先后出版过五本诗集,颇受好评。近又出版了第六本《深处》,艺术上又有新的探索。总体上看,可说是尽量吸取了中西方一些优秀作品可资借鉴的手法,揭示自己内心的隐秘,向读者打开了同外宇宙一样广阔的“内宇宙”。诗集的前二辑“血液的声音”和“晴窗日影”,可说是展现了许多超现实的幻觉、错觉,甚至梦想梦境中呈现过的事物;而后二辑“遍地草根”和“边缘状态”,又以强烈的忧患之感观照农村与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困境,现实感较强。但又不同于早些年诗作中那种对现实的直接描摩,而是通过意象的多重营造,透射出诗人内心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处》可说是一部现代诗中的佳作。

  上世纪二十年代崛起于法国文坛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主张的是“下意识书写”。强调写作家诗人的潜意识,各种感受和幻觉,要表现的是“灵魂的抒情运动”,他们不考虑读者在逻辑上能否接受,对理性思维是排斥的。而唐德亮带有超现实性质的对幻觉的展示,却是有内在思维逻辑可寻的,并不排斥一定的智性,可说是对超现实主义艺术主张的批制性的借鉴,这点是很可宝贵的。正如波德莱尔所说:“任何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诗人,只会按照他看到的事物来进行描绘,他应当真正忠实于自己的本质。”(《1855年万国博览会》,转引自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一书第89页)其内涵是,一切富有诗意的东西可能会蕴藏于一些琐碎平凡的事物中,真正的诗人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去发现它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描绘它,而不应受其它假象的迷惑,而应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感,如果我们以这种认识去考察德亮的第一类诗作,便会得出正面的答案。

  在开卷之篇《翻阅》中,作者便在幻觉中感觉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翻阅一卷看不见的书”,书虽然完好无损,但其中的字行却“突然蜿蜒起来”有了行动,而“空白的地方/冒出一盏灯/幽幽地亮着/读灯的心/一颗颗/变成陨石”。显然,这不是如实的描写,而是一种错觉和幻觉,但是,从诗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灵与蕴藏着无穷信息的书卷的相通,看到他对知识坚韧地渴求。《水突然站了起来》,也是一种幻觉的投射:也许诗人是在凝视一只水杯,一个水盆,甚或是一座平静的湖泊,他立刻感到水突然站起来,而且会变颜色,然后,它们又突然坐回去,混同于其它水中,让你分辨不出那些曾站起来的水落在哪里,最后诗人说:“我终于顿悟/最温柔的水也会站起/并且比人站得高/站得美”。这让人忽然想起,老诗人绿原曾把瀑布说成是一条站起来的河,作者也许有了同感,只是未点明而已。最传神的当是《灵视》与《鱼眼》二诗了。前者写自己总感到有一双眼睛向他灵视,自己也反视之,对视的结果,便会像有一个魔瓶一样,双方总有一个被吸进瓶内,“不是被融化/就是破瓶而出/获得涅槃 有了灵视/我失去了自由/却获得了一双/无形的翅膀”。这更是一种超现实的幻觉描写,正体现了诗人在沉思中对飞翔于浩淼天宇的渴望。后者却是在幻觉中把自己幻化成鱼,以鱼的感受和口吻去折射对人生的深悟:

  满眼的水 左眼进右眼出
  涌进记忆的 是迷离而澄明的凉

  逆流而上 我抗击汹涌的浪
  潮水将我磨得发亮 亮得足以照亮
  黑暗的龙宫

  我不是珍珠 不愿被珍藏
  我在奔流中引领鱼的身躯潜游
  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我识别不了香饵
  那一种诱惑 那一种痛的滋味
  尝到时 一切为时已晚

  在人生的大海中,每个人都是一条鱼,都在为生计而奔波潜游,但致人死命的香饵又何其多!谁又能清醒地识别呢?当上了钩以后,有了香与痛的感觉时,真的是“一切为时已晚”了,这又是在幻觉中生发出的一种理智的警策之语,这便与那种纯粹的“下意识书写”不同了,内里已包含了智性思维的干预。与上述作品有同等质量的还有《一只鸟飞向玻璃》,和内蕴着对奸邪人生深深忧患的《冬眠》、象征人生历程的《岔路》、把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嫁接的《拼接》,以啄木鸟的啄食象征人生探求的《内核》,以及加入了某些哲思和理想信念的《明天》等,不再赘述。

  歌德在他的《谈话录》中有一段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他指出,对一个诗人来说,“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这说得是很中肯的,的确,中外诗史上那些杰出的诗人,都是不但能揭示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能把握客观世界,并能以艺术的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来。唐德亮在诗歌创作中,也是在向这方面努力的。因而,在他的第二类诗作中,他便用了不少笔墨,去抒写壮乡瑶寨的风土人情,也揭示都市生活中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们生存困境,这是很可宝贵的。在《遍地草根》中,他赞颂当草被割后,风干了,被烧了,或牛马吃了,变成粪肥了,但“根却活着 潜伏着 坚忍着”,甚至可以听到它们血液里流动的声音,这是象征普通劳动者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壮家新娘汲新水》,又是对壮族劳动妇女美丽的赞歌,写得清新可喜。《沙坊村浴佛节》,则以佛为抒写对象,写出了对人世生活的热爱眷恋。《锄地铲死一条蚯蚓》和《凿子向牛脑深入》,则写出了对生命的珍惜,体现了作者的人道精神。《故土》,则昭示了对乡土的一怀深情。这些都运用了对意象的多重营造,并非就事写事或直抒情怀,诗人也在诗艺上做了探索。而从《地下过道》始,作者又为我们打开了生活中另一幅冷酷的画面,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乞丐的同情和对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权贵们的蔑视。《走鬼》又以凄惨的场景,表达了对那些“贩夫走卒”的怜悯和内心的哀伤。《千里背尸》情景更为使人惊悸,写了背着出外打工的一个活鲜鲜的生命却成为尸体的伤痛。《矿难》写出了对众多在利欲熏心的老板们黑手下丧生的矿工的悲愤之情。《蚕食》又写了那些权贵资本家们对一茬茬打工仔打工妹的残酷压榨,蚕食,使他们失去了美好的青春时光。《再生障碍贫血》一首,则写出了对打工妹被无情压榨之后她们的悲惨命运,使人愤慨不平:

  她们细心地做着皮鞋、波鞋、运动鞋
  她们微笑着 用青春的血笑着
  她们幸福着 用生命的花朵粘合着
  她们在没有阳光与清风的屋子里煮着自己
  将青春煮干 又将生命煮成骨头

  血泪变成老板白花花的钞票
  她们失去红晕与自由
  得到的是一种魔鬼
  名叫“再生障碍贫血”
  她们将刚绽放便凋谢的生命
  埋进了故乡的泥土
  故乡的泥土
  埋葬了她们的爱情与希望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营造透射出一腔同情和愤慨。年轻的打工妹由于受着贪婪的不法资本家或奸商的残酷榨取,失去了青春,损坏了健康,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凋谢,世上还有比这样的境遇更悲惨的吗?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畸型的事态进行了谴责,同时,也照显出对普通劳动者深厚的同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之心。令人感佩!

  (原载)《大众阅读报》2009年11朋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