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赋咏时代 笔耀华章——全国十佳辞赋家刘书环2025年创作成果闪耀时代

2025-11-21 作者:屈金星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刘书环创作的辞赋作品,气吞山河、襟怀天下,其文辞藻丰赡而不浮靡,意境深远而不晦涩。

  
  图1、2、3:著名书法家、新疆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90岁书法家席时珞书写的《红庙子道观赋》《吐鲁番赋》《福耀科技大学赋》书法作品
  
  (特约评论员  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屈金星)古典辞赋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笔墨书香与家国情怀交相辉映。2025年,全国十佳辞赋家刘书环先生,秉持“辞赋为时代而作”的创作理念,以其博大情怀,浪漫手笔,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历史厚度、文化高度与时代温度的辞赋佳作。从颂扬英模风范到书写家国华章,从致敬高等学府到传承非遗文脉,从礼赞边疆发展到赋能道观庙宇,其作品在各大重要场合精彩亮相、广受推崇,为辞赋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贵借鉴。
  
  时代礼赞:笔墨致敬家国华章。2025年恰逢新疆自治区成立70周年,刘书环先生的多篇力作成为庆典中的文化亮点。9月23日上午,《新疆各族人民同心筑梦赋》在《新疆日报》配图整版刊发,颂扬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传递对党的感恩之情与对幸福生活的喜悦之心。当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庆祝活动,该赋迅速刷屏网络,成为全网热议的时代名篇。
  图4、作者刘书环与出席茶话观影会各位领导在《独库公路赋》书法合影图
  
  8月28日,《红庙子道观赋》座谈分享会在乌鲁木齐市“红庙子道观”举行。陈晓明道长说,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点活动,该赋通过回溯道观百年沧桑,诠释中华文脉在边疆的赓续传承,将道观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成为文化润疆的鲜活载体。红庙子道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新疆历史最悠久、有着广泛影响力的道教活动场所。其诞生本就是国家统一、边疆稳固的产物,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
  图5、作者刘书环出席《红庙子道观赋》座谈分享会    
  
  文脉传承:辞赋赋能文旅融合。在地域文化与文旅融合领域,刘书环的辞赋作品同样绽放光彩。3月1日,《爱上新疆文化会客厅》在乌鲁木齐举行揭幕仪式,刘书环为此创作的《爱上新疆文化会客厅赋》重磅推出。支天文会长、李羽执行会长说,此赋锚定一带一路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推动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真实、开放与包容。
  图6、作者刘书环出席冯大同书写《爱上新疆文化会客厅赋》揭幕仪式
  
  伊犁州特克斯县八卦城被誉为世界易经文化新高地、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地。5月19日,在“第十届特克斯八卦城交流会上,刘书环诵读了《特克斯八卦城赋》,并将著名书法家王翰书写的长卷赠予八卦城管委会。国内易学专家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将八卦城“有形的周易、立体的易经”阐述得淋漓尽致,为这座丝路古城增添了深厚文化底蕴。
  图7、作者刘书环在全国“第十届特克斯八卦城交流会”,展示书法家王翰书写《特克斯八卦城赋》
  
  8月8日,第31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启幕之际,刘书环创作的《吐鲁番赋》创作分享会在吐鲁番市举办。作品以辞赋之韵,勾勒火洲千年历史底蕴与当代发展风采,从交河故城的文明积淀到葡萄架下的丰收欢歌,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为区域文化旅游融合注入深厚人文动能。
  图8、作者刘书环在第31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吐鲁番赋》创作分享会合影留念
  
  德润人心:辞咏模范精神丰碑。7月11日,由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主办的“辞咏模范风采 赋颂道德力量——《甘公荣赋》作品研讨交流会”隆重举行。刘书环创作的《甘祖昌赋》《龚全珍赋》《甘公荣赋》三篇力作,构成农民将军甘祖昌“模范家风三部曲”,成为礼赞模范风采、弘扬道德力量的文化载体。三篇赋作珠联璧合,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让模范精神通过古典文体代代相传。
  图9、作者刘书环出席“辞咏模范风采 赋颂道德力量——《甘公荣赋》作品研讨交流会”
  
  立德树人:笔墨赋能教育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辞赋亦成为点睛之笔。9月15日,由刘书环创作、90岁高龄著名书法家席时珞书写的《福耀科技大学赋》举行诵读、展示、移交仪式。理事长曹德旺、校长王树国等出席活动,宋姬芳书记致辞时指出,特别感谢刘书环先生创作的《福耀科技大学赋》这份礼物无比珍贵,我们将永久珍藏,使之成为前行的重要见证,成为福耀科技大学开学季最具文化感染力的风景线。
  图10、作者刘书环在福耀科技大学宣读《福耀科技大学赋》
  
  扎根大地:辞赋助力乡村振兴。刘书环的创作始终扎根大地。2025年春分时节,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郭庄村举行《郭庄村赋》纪念碑落成典礼。原市人大副主任丁志刚等各界代表齐声诵读,场面热烈非凡。当地干部表示,这篇赋作如春雨润田,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图11、作者刘书环在菏泽市牡丹区郭庄村举行《郭庄村赋》纪念碑落成典礼与各界代表齐声诵读
  
  作为深耕新闻界与辞赋领域数十年的资深专家,新华社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杂志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原总编辑闵凡路先生,对刘书环的创作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刘书环创作的辞赋作品,每一篇都源于实地走访的深入调研与史料典籍的深耕细挖,气吞山河、襟怀天下,其文辞藻丰赡而不浮靡,意境深远而不晦涩,让千年辞赋既能登得文化殿堂,又能走进百姓心间,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张力,又赋予传统文体的时代生命力。